中國歷史/遼、宋、西夏與金

唐朝末年,塞外的契丹迭剌部崛起,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因回鹘汗国内乱而成为真空地带的岭北草原,建立了契丹国,随后南侵漢地,以大興安嶺为基础建立了国祚209年的强盛王朝,颠覆后唐并掌控了燕云十六州,并改国号为大辽,滦河之乱后王朝衰落,最终为女真人所击败,迁往西域,血脉又延续了近100年;而漢地大部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混乱之后,也终于由漢族宋朝统一,虽不能比肩汉唐,但其伟业亦可圈可点,建炎南渡后疆域缩小,但仍能与女真、蒙古对抗150多年;原本默默无闻的女真人在十二世纪初横扫长江以北,终结了辽這個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並侵占了宋朝北部領土,建立了金朝,然而金的武功虽盛,文治却稍逊一筹,终金一朝草原、华北叛乱频发,最终亡于蒙古之手;西夏虽不如宋、辽、金强盛,确不失外交技巧,常年斡旋于南北之间,西夏在与辽、宋、金的战争中打的有来有回,得以安然割据一方,最终不敌崛起的蒙古。

辽·北宋·西夏
1111年·辽天庆元年·宋政和元年·夏贞观十一年
金·南宋·西夏·西辽
1142年·金皇统二年·宋绍兴十二年·夏大庆四年·辽康国七年

辽(916年 - 1125年)与西辽(1124年 - 1218年) 编辑

遼朝(907年-1125年),國號大遼,契丹文又稱大契丹國,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國祚210年。契丹族原為唐朝臣屬(松漠都督府),唐朝末年,首領耶律阿保機吞併了契丹各個部落後,於916年稱帝建國“契丹”。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契丹屢次南下中原,946年阿保機之子耶律德光攻滅後晉後確定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1122年,天祚帝北逃夾山,耶律淳於遼南京被立為帝,史稱北遼。遼朝滅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1132年建立西遼。1211年西遼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被蒙古帝國所滅。

松漠建國 编辑

 
遼朝胡瓌描繪的契丹人《出獵圖》,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

契丹源於鮮卑,即為東胡後裔,北魏道武帝時出現,當時聚居于遼水上游一帶,自稱青牛白馬之後。648年唐太宗在契丹人領地設置松漠都督府,酋長任都督並賜李姓。契丹在660年唐高宗時反叛自立,並與李唐脫離關係,開元年間再度歸附,安史之亂後大唐國力衰微,契丹時而复叛,松漠都督府逐漸空殼化。晚唐時契丹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崛起並征服各部,取代痕德堇可汗後於907年即可汗位。他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黠嘎斯、阻蔔等部落,並且握有蒙古地區的產鹽區,在軍事與經濟方面都十分強盛。915年耶律阿保機出征室韋得勝回國,但被迫交出汗位,不久他在灤河邊建設了一座仿幽州的城敦。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即遼太祖。

遼太祖掠奪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戰爭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風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們。並且任用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與盧文進等漢人為佐命功臣。918年遼太祖建皇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兩年後創建契丹大字並推行之。在軍事方面,他於925年東征渤海國,於舊地建立東丹國以統治渤海遺民,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遼太祖一直有南征中原的意圖,然而於攻滅渤海後的隔年,在回師途中病倒,最後逝世。其妻述律平宣佈攝政,以次子耶律德光總攬朝政,屠殺政敵數百人以穩定政權。927年,耶律德光在述律平的支持下即位,即遼太宗。930年,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後唐,遼太宗統一了契丹。

南下中原 编辑

936年後唐發生內亂,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自稱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請求遼太宗支援攻打後唐。遼太宗遂親率5萬騎兵,於晉陽、洛陽等地擊敗後唐軍,最後協助石敬塘攻滅後唐,石敬塘得以建國後晉。契丹國獲得燕雲十六州後,將燕雲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為了統治當地漢族,遼太宗採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分治漢人和契丹人、南北兩面官的兩院制。並且改幽州為南京、雲州為西京。

944年後晉出帝即位,他不願向契丹臣服,上表稱孫不稱臣。遼太宗趁機率軍南下。947年,契丹軍攻克後晉首都開封,後晉亡,遼太宗改國號為大遼。(另一說指契丹早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改國號為大遼)雖然遼太宗有長久經營中原的意圖,然而因縱兵掠奪民財,以及不讓諸位節度使返回鎮地,招來中原人民的反抗。四月,遼太宗被迫引軍北返,最後在河北欒城病逝。947年位於中原的耶律吼等將領擁立耶律阮為帝,是為遼世宗。在上京臨潢府的太后述律平想讓其子耶律李胡繼承帝位,不同意耶律阮稱帝。太后派耶律李胡與耶律阮在遼南京北部的泰德泉交戰,最後由耶律阮打贏這場戰爭。在經過大臣耶律屋質的勸阻之下,太后才認同耶律阮的帝位。

遼世宗任用賢臣耶律屋質,進行一系列改革,將遼太宗時的南面官和北面官合併,成立南北樞密院,廢南、北大王。後來南北樞密院合併,形成一個樞密院。遼世宗的改革使遼朝從部落聯盟演進為中央集權。遼世宗在位期間,一直不忘佔領中原的期望,多次對中原用兵。然而遼世宗好酒色,喜愛打獵。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興封賞降殺,導致朝政不修,政治腐敗。951年,遼世宗協助北漢攻打後周,行軍至歸化 (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時,由於其他部隊未到,先行駐紮在火神澱(今河北宣化西)。其間喝酒、打人、打獵,眾將很是不滿。最後被耶律察割殺死於夢鄉中。

衰退與穩固 编辑

951年耶律察割在火神淀(今河北宣化)發動政變,殺遼世宗並自行稱帝,遼太宗之長子耶律璟和耶律屋質等率兵殺死耶律察割後,被立為帝,即遼穆宗。遼穆宗雖討厭女色,而無所出,但卻經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因此長時期不理朝政,國人稱之為「睡王」。遼穆宗前期,朝廷內部不穩,離心離德,大臣經常發生叛亂或是南奔中原的事件:952年六月,蕭眉古得欲叛遼南奔後周,陰謀敗露,被殺。七月,政事令耶律婁國、林牙耶律敵烈等謀亂被捕後伏誅。953年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等人謀反,事情被察覺後被捕。960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壽遠、太保楚阿不等人謀反,事敗伏誅。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喜隱謀反,事敗被捕,因供詞牽涉耶律李胡,耶律李胡入獄而死。

由於政局動盪不安,迫使遼穆宗停止了遼太宗、遼世宗一貫執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復因長期戰事而消損的國力,與南唐、北漢聯合對抗遂漸強盛的後周。959年後周發動北伐,遼朝寧州(今河北青縣)刺史王洪舉城投降。周軍隨後攻克益津關(今河北霸州)、瓦橋關,莫州、瀛州刺史劉楚信、高彥暉也舉城投降。當時後周世宗欲一鼓作氣,直取幽州,遼穆宗甚至有意放棄燕雲十六州。最後後周世宗因為重病而南返,莫州、瀛州歸後周領有,而遼軍加強防禦,不敢南下。由於遼穆宗本人喜好殺戮,經常親手殺人。同時又愛好打獵到「竟月不視朝」,最後於969年二月被侍人所弒。耶律賢被推舉為帝,即遼景宗,改元為保寧。

遼景宗勤於政事,重用賢臣如室昉、郭襲,使遼朝出現一陣清明。由於遼景宗體弱多病,有時無法上朝,軍國大事多由皇后蕭綽協助處理。遼景宗對遼穆宗時謀反的皇族採比較寬鬆的政策,因而謀亂者少,朝廷比較穩定。遼景宗對外政策仍採不主動南伐中原、僅援北漢的方針。遼景宗前期,遼朝與北宋聘史往還,互賀節日。宋太宗趙光義統一江南後,於979年親征北漢,遼朝派數萬兵支援北漢。三月,遼軍在白馬嶺(今山西盂縣)與宋軍交戰戰敗,遼將耶律敵烈等人戰死。六月,北漢主劉繼元降宋。遼朝只能全力固守幽薊。宋太宗乘勝圍攻幽州,遼朝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率軍與宋軍會戰於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史稱高梁河之戰。遼軍最後擊潰宋軍,宋太宗僅以身免,此後宋遼兩國進入了相持狀態。

聖宗盛世 编辑

耶律隆慶之女陈国公主入葬时头戴的鎏金高翅银冠,冠顶为道教元始天尊像。 982年遼景宗病逝,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后,並由蕭太后攝政。當時蕭太后30歲,遼聖宗12歲,而蕭太后之父蕭思溫於970年被害,無嗣,使得蕭太后也沒有外戚可以依靠。而諸王宗室二百餘人擁兵自重,控制朝廷,對蕭太后及遼聖宗構成了莫大的威脅。蕭太后先重用大臣耶律斜軫、韓德讓參決大政,南面軍事委派給耶律休哥,撤換一批大臣,並下令諸王不得相互宴請,要求他們無事不出門,並設法解除他們的兵權。在這些行動後,遼聖宗和蕭太后的地位才穩定下來。蕭太后攝政二十七年,傳聞曾改嫁給韓德讓。在她執政期間進行改革,並且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朝百姓富裕,國勢強盛。1009年遼聖宗親政後,遼朝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蕭太后執政時的遼朝風貌,反對嚴刑峻法,並且防止貪汙事件。在文教方面,遼聖宗實行科舉,編修佛經,佛教極為盛行。在位其間四方征戰,對宋戰爭屢屢獲勝,俘獲號稱楊無敵的宋朝名將楊繼業。

北宋立國之初即有意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先後於979年、986年兩度北伐,皆為遼軍所擊敗。遼聖宗為了防止高麗與北宋結盟,進而威脅遼朝東部,於993年發動高麗契丹戰爭以降服高麗,於1009年的東征時最遠攻入高麗開城。之後為瞭解決遼宋之間的長期對抗,以及避免契丹貴族威脅皇權,蕭太后與遼聖宗於1004年親率大軍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堅持而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宋軍士氣大振,擊敗遼軍前鋒,遼將蕭撻凜戰死。遼軍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主和的宋真宗於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協定宋每年貢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各守疆界,互不騷擾,成為兄弟之邦,此即澶淵之盟,從此兩朝和好達一百二十年之久。之後遼聖宗結好西夏,而西夏也搖擺於宋、遼之間以圖存,形成遼宋西夏三國鼎立的局勢。

三國鼎立 编辑

1031年遼聖宗去世,長子耶律宗真即位,即遼興宗。遼興宗其生母蕭耨斤(即法天太后)自立為皇太后並攝政,並派人杀死遼興宗的養母齊天皇后蕭菩薩哥。法天太后重用在遼聖宗時代被裁示永不錄用的貪官汙吏以及其娘家的人。遼興宗因無權而不能救,母子因此結怨。法天太后對遼興宗並不信任,打算改立次子耶律宗元(即耶律重元)為帝。耶律宗元把這一事告訴興宗。遼興宗怒不可遏,於1034年用武力廢除法天太后,迫法天太后“躬守慶陵”,大殺太后親信。七月,遼興宗親政,修建陵園安葬齊天皇后。而後,把法天太后接回來,並與她保持十里的距離,以防不測。興宗母子的感情裂痕始終沒有填平。

遼興宗在位時,遼朝國勢已日益衰落。而有遼興宗一朝,奸佞當權,政治腐敗,百姓困苦,軍隊衰弱。面對日益衰落的國勢,遼興宗連年征戰,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納歲幣。但是這些反而使遼朝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遼興宗還迷信佛教,穷奢极欲。遼興宗曾與其弟耶律宗元賭博,一連輸了幾個城池。他對自己的弟弟耶律宗元非常感激,一次酒醉時答應百年之後傳位給耶律宗元。其子耶律洪基(即為後來的遼道宗),也未曾封為皇太子,只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而已。這種下了遼道宗繼位後,耶律宗元父子企圖謀奪帝位的惡果。

宋夏戰爭後北宋內外交困之際,使得遼朝趁機侵宋。在徵求張儉的意見後,一面派其弟耶律宗元和蕭惠在邊境製造欲攻宋的虛張聲勢,一面派蕭特末(漢名蕭英)和劉六符於1042年正月去宋朝索要瓦橋關南十縣地。宋朝派富弼與遼方使節談判,此即重熙增幣。雙方於九月達成協議,在澶淵之盟規定贈遼歲幣基礎中,再增加增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以了結這次索地之爭。遼興宗還派耶律仁先和劉六符再次使宋爭得一個“納”字,即歲幣是宋方納給遼方的,不是贈送的。宋仁宗也委曲求全予以應允,而條件是遼朝須逼西夏與宋朝和談。因此,在遼宋和好之後,為答應宋朝要求,遼夏關係惡化並發生遼夏戰爭。遼興宗兩次親征西夏,均遭失敗,而西夏最後願意分別向遼和宋稱臣進貢。

道宗中衰與女真威脅 编辑

遼道宗繼位後,1063年七月耶律宗元聽從兒子的勸說,發動叛亂,自立為帝,不久被遼道宗所平,耶律宗元自盡,史稱灤河之亂。遼道宗在位期間,遼政治腐敗,國勢逐漸衰落。道宗並沒有進行改革圖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這時地主官僚急劇兼併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聲載道。遼道宗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並聽信耶律乙辛的讒言,相信皇后蕭觀音與伶官趙惟一通姦而賜死皇后。而同時耶律乙辛為防太子登基對自己不利,故陷害皇太子耶律濬,並將其殺害,史稱十香詞冤案。後來,一位姓李的婦女向遼道宗進「挾穀歌」遼道宗才把皇太子的兒女接進宮。1079年七月,耶律乙辛乘遼道宗遊獵的時候意圖謀害皇孫耶律延禧,遼道宗接納大臣的勸諫,命皇孫一同秋獵,才化解耶律乙辛的陰謀。大康九年,遼道宗追封故太子為昭懷太子,以天子禮改葬。同年十月,耶律乙辛企圖帶私藏武器到宋朝避難,事敗被誅。1101年正月,遼道宗去世,皇孫耶律延禧繼位,即天祚帝。當時西夏夏崇宗因受到北宋攻擊一再向遼求援,並求天祚帝女尚公主為妻。最後天祚帝於1105年將一個族女耶律南仙提升為公主嫁給夏崇宗,並派使者赴宋,勸北宋對西夏和談。

1112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召集附近女真族的酋長來朝,宴席中醉酒後令諸位酋長為他跳舞,只有完顏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為意,但從此完顏阿骨打與遼朝之間不和。九月,完顏阿骨打不再奉詔,並開始對其他不服從他的女真部落用兵。1114年春,完顏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一開始天祚帝並未將完顏阿骨打當作一個重大威脅,但是所有他派去鎮壓完顏阿骨打的軍隊全部戰敗。1115年天祚帝為瞭解決女真的威脅,下令親征,但是遼軍到處被女真軍擊敗,完顏阿骨打也自稱皇帝,建立金朝,即金太祖。遼朝於同年發生內亂,耶律章奴在遼上京叛亂,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分裂了遼朝內部。此後位於原渤海國的東京也發生高永昌叛亂自立,這場叛亂一直到1116年四月才被平定。五月女真藉機佔領了遼東京和瀋州。1117年女真攻春州,遼軍不戰自敗。

分裂與滅亡 编辑

1120年金軍攻克遼上京,守將蕭撻不也投降,到1121年遼朝已經失去一半的領土。遼將統伊都等人到咸州(今遼寧開原)請降,天祚帝逃到鴛鴦濼(今河北赤城),奔向遼西京。金軍追擊,天祚帝又逃到伊蘇部。而內部又發生因為皇位繼承問題而爆發的內亂,最後天祚帝殺他的長子耶律敖魯斡而結束,但是這使得更多的遼兵投降金朝。1122年正月,金軍攻克遼中京,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夾山。

由於位於遼南京的耶律大石與李處溫等人不知天祚帝去向,他們擁立耶律淳為帝,即天錫帝,史稱北遼。天錫帝降天祚帝為湘陰王,並遣大使奉表於金朝,乞為附庸。可是事未完成,他就病死,妻遼德妃稱制,改年號為德興。此時遼臣李處溫父子覺得前景不妙,打算向南私通北宋的童貫,欲劫持遼德妃納土於宋。向北私通金人,作金的內應。後她發現他們罪行而賜死之。當年十一月,遼德妃五次上表給金朝,只要允許立耶律定為遼帝,其他條件均答應。金人不許,她只好派兵死守居庸關,十一月居庸關失守,十二月遼南京被攻破。遼德妃帶著隨從的官員投靠天祚帝,天祚帝誅殺她。

1123年正月,在上京的回離保(蕭幹)自立,號奚國皇帝,八月平定。1124年,天祚帝已經失去了遼朝的大部分土地,他的兒子和家屬大多數被殺或被俘,天祚帝退出漠外,準備投奔西夏。1125年3月26日,天祚帝在應州被為金人完顏婁室等所俘,遼朝亡。八月天祚帝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龍江阿城),金太宗封為海濱王。1128年,天祚帝病故,遺臣蕭朮者對故主行人臣之禮。

西遼續國 编辑

 
1141年卡特万之战后西辽成为中亚的霸主

此後,遼朝貴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殘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東部一帶。1130年,由於受到金兵的壓迫,耶律大石決定放棄蒙古高原,率部西征。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稱帝,史稱西遼(西方稱為黑契丹或哈剌契丹),首都虎思斡魯朵(今吉爾吉斯托克馬克東南布拉納城)。西遼曾一度擴張到中亞,成為中亞強國。1143年,在耶律大石死後,西遼經歷蕭塔不煙、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魯古與屈出律的統治。最後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滅亡,立國凡87年。

1212年,遼朝宗室耶律留哥在隆安(今吉林農安)、韓州(今吉林梨樹)一帶起軍反抗金朝,並且受到蒙古帝國的庇護。隔年三月,耶律留哥稱王,國號遼,史稱東遼。1216年初,耶律留哥之弟耶律廝不叛變,在澄州稱帝,史稱後遼。耶律廝不不久被部下所殺,眾推耶律乞奴為監國。同年秋,木華黎率蒙古軍東下,耶律乞奴等不敵,率九萬契丹族越過鴨綠江進入高麗境內。不久契丹諸貴族自相殘殺,後遼最後於1220年滅亡。耶律留哥建國後依然歸附蒙古帝國,成為其藩屬,1270年元世祖撤藩,東遼正式滅亡。

宋(960年 - 1279年) 编辑

经历中唐与晚唐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混乱与分裂,宋朝大体上统一了汉地。虽然宋朝在军事上鲜有建树政治上积弊颇多,但其在经济上、文化上所创造的成果值得肯定,不失为一个繁荣的朝代。

北宋(960年 - 1127年) 编辑

建國與統一 编辑

 
宋太祖赵匡胤

宋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生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二月廿六日(农历,下同),其父赵弘殷为后唐禁军飞捷指挥使。后唐亡后,赵投靠后汉枢密使郭威。郭威建后周后,赵匡胤任历任东西班行首,殿前都虞侯,殿前都检点等职,为后周立下汗马功劳。建隆元年(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一月三日,赵匡胤发动政变,史称陈桥兵变,建立宋朝。随后他接受了赵普,张永德意见,决定“先南后北”的策略,历太祖、太宗两朝,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刘继元降宋,得以大体上重新统一了汉地。

偃武修文 编辑

宋太祖为了不让五代軍人執政的故事重演,於是以杯酒釋兵權的方法,使一些將領主動放棄兵權。宋太宗繼位後,曾兩次討伐遼國,但兩次也大敗而回,而大將楊業更戰死。於是宋太宗實行偃武修文的政策,例如起用呂蒙正為相。

澶淵之盟 编辑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箭伤复发而驾崩,赵恒继位为帝,是为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遼國承天皇太后萧绰乘宋新君即位,與其子遼聖宗耶律隆绪率大軍南下,直迫宋首都汴京(開封),宋朝內部和戰不定,王钦若主张迁都昇州,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因同平章事寇准毕士安坚持,宋真宗御驾亲征。在寇准力促下,真宗登上河北澶州北城门楼亲自督战,大涨宋军士气,成功一挫遼軍氣勢,雙方議和,簽訂澶淵之盟,协定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宋辽互约为兄弟之国。澶渊之盟使宋辽自此之后直至徽钦二朝再无战事,得以享有逾百年的和平,各地得以休养生息,安心生产;盟约带来的和平大大削减了两国的军费开支,减少了财政负担;因盟约而设立的榷场也让南北得以互通有无。但盟约也使得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全国仅有陕府西路的军队因常年与西夏作战较为训练有素,而庆历年间因指挥不当造成与西夏作战三战皆败,辽乘机要求增加上缴岁币,史称庆历增币

庆历新政 编辑

宋真宗在位时大搞封禅,为此不惜“竭天下之财,伤生民之命”。致使仁宗朝国库空虚。1033年仁宗亲政后不久爆发宋夏战争,宋军在好水川战役中惨败。战争使本已危机重重的宋朝经济雪上加霜,为缓和社会危机,1043年(庆历三年)仁宗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等人为谏官。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开始庆历新政。其核心内容包括严格官吏考核,限制官僚子弟靠门荫当官,选好地方长官等。此改革触动了上层官僚的既得利益。致使其不到一年便告失败。

熙宁变法 编辑

 
王安石

北宋历真宗、仁宗、英宗三朝积弊渐多,国内,政府官吏成倍增长,保守主义盛行,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对外军纪不严,军队日渐疏于训练,将官贪腐、克扣、吃空饷愈演愈烈,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岁入达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之巨,官费、军费等支出却达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入不敷出,国库空虚,百姓的生活却日趋艰难,匪乱、起义开始频繁爆发。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宋神宗于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了熙宁变法,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经济上,以制置三司条例司统领三司,研究变法的方案、规划财政改革,亦制订国家一年内的收支,并将收入定其为定式;启用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意在免减苛捐杂税的同时保证国库的正常收入。军事上,用保甲法、裁兵法、置将法、保马法、军器监法,从而提升军队素质、改良武器装备,并降低不合理军费开支。教育上,行太学三舍法、贡举法以提升新晋官员素质。变法对增加国家收入,有著积极的作用,但王安石急于求成,导致许多新法缺乏推敲、利弊参半,王安石又自视过高、刚愎自用,不愿接纳别人的意见,以至于本意是去除国家积弊的新法反常遭时人抨击,最终失败。熙宁变法虽在短时间内似乎颇有成效,却没能真正解决问题根源;变法致使朝中大臣日趋分化,最终将宋朝政府拖入党争泥潭。

元丰改制 编辑

 
宋神宗赵顼

宋神宗元丰年间针对五代以来冗职冗吏的问题、在熙宁变法中官制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首先,在熙宁变法将三司(度支司、户部、盐铁司)的部分职能分散给司农寺、太府寺、军器监、将作监、大理寺、刑部、工部,随后在元丰改制中撤销度支司、盐铁司,将经济事务权限整体集中于新的户部;其次,改变人事权的所属,熙宁变法中将审官院分割为审官东院和审官西院,枢密院的人事权移交给审官西院,随后在元丰改制中将人事四部署的权限基本移交给吏部,而上级文武官的遴选则由中书省和枢密院负责;然后更变宰相职务,形制上恢复三省六部制,而三省不设中书令、尚书令和门下侍中,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二人即是宰相,而左右尚书丞及另两位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则为执政,自此双相四执政成为定制,不定员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不在设立;最后,将寄禄官一本化,同时恢复职事本官职权,旧制文职本官按唐制散官名号进行更名,成为寄禄官,取代了唐朝散官九品二十九阶制,形成文官寄禄官九品二十四阶的格局,从五品官员,不论其出身成绩如何,寄禄官就是中散大夫,而原本的从五品寄禄官光禄卿、卫尉卿、少府监、司农卿、太常少卿等,则与对应的旧差遣(如“判光禄寺事”、“同判太常礼院”)进行统合,基本恢复了《唐六典》所规定的职权。元丰改制基本解决了五代以来官员冗余的问题,同时也对金、元、明、清等朝的官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元祐更化 编辑

 
司马光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支持变法的宋神宗病逝变法派失去后台,由子赵煦年幼即位,是为宋哲宗,宣仁太后垂帘听政,启用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元祐更化废除熙宁变法中新党颁布的大部分新法,打压新党官员。虽说熙宁变法利弊参半,但司马光等保守派执政期间新法不论利弊基本一律废除,使得元祐更化的性质不是为了利国利民而进行的旧制复兴,仅仅是朝中官员为了打压异己、为自己获取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斗争。王夫之批评元祐诸公“皆与王安石已死之灰争是非,寥寥焉无一实政之见于设施”。

南宋(1127年 - 1279年) 编辑

北宋覆亡后,康王赵构1127年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重新建立宋朝,沿用“宋”国号,由于疆域相对于北宋而言位置靠南,史称南宋。

1138年,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南宋在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都沿袭北宋。在中央地方权力、官僚机构、司法、军权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军事上在招收溃兵和勤王之军等基础上,开始军事重建之路,最终形成几支较强大的军事力量,于是有了岳家军、韩家军的出现。

1276年宋恭帝投降元朝,1279年,陆秀夫背着赵昺投海,南宋亡。

南宋时期是加强中央集权、“干强枝弱”的时期。南宋继承了北宋“强干弱枝”政策,在中央地方权力、官僚机构、司法、军权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为维护国家内部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从用人制度上看,南宋是所谓“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南宋时期,取士更是不受出身门第的限制,只要不是重刑罪犯,即使是工商、杂类、僧道、农民,甚至是杀猪宰牛的屠户,都可以应试授官,南宋的科举登第者多数为平民。

行政区划 编辑

为摆脱中唐至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太祖年间设置了一级行政区划“路”与二级行政区划“州”、“府”、“军”和“监“。繁复的行政区划与地方官制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却也使地方资源稀少,面临外族入侵就往往不堪一击。

编辑

 
北宋熙宁后二十三转运路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始定路制,设立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十五路,大体上沿用了唐代“道”的范围,之后逐渐缩小,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为利州、益州二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路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二路;庆历八年(1048年)分河北路安抚司为大名府、高阳关、真定府、定州四路安抚司;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二路;熙宁七年(1074年)分河北路为东西二路,分京东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

金灭北宋以后,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南京,是为高宗,南宋始此。同年南迁,绍兴八年定都临安府;十一年宋金和议成,翌年割地定界。于是南宋分全境为十六路,逐路设安抚使司掌一路兵民之政。又转运司、提点刑狱司除两浙东路、两浙西路通常合并为一个转运司,其他分路与安抚使司同,只是治所间或不同。南宋路制沿袭北宋而来,唯两浙路分东西,梓州路更名潼川府路而已。且于南宋百余年间无大变化,仅利州路时或分东西或不分(分则全境为十七路,合则仍为十六路),荆湖南北路一度改为东西路而已。统县政区仍为府州军监四种,唯府的数目更形增加。以宁宗嘉定元年为准,共17路,领府27、州132、军34、监2。

西夏(1038年 - 1227年) 编辑

西夏(1038年-1227年),国号大夏、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國等,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族建立的一個朝代。主要以党項族

 
西夏疆域變遷與主要城鎮分布圖。

為主體,包括漢族、回鶻族與吐蕃族等民族在內的國家。因位於中原地區的西北方,國土佔據黃河中上游,史稱西夏。

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陕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帝封為夏州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由於李繼遷不願投降而再次立國,並且取得遼帝的冊封。李繼遷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占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1038年11月10日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立國。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後,大權掌握在皇帝的太后與母黨手中,史稱母黨專政時期。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北宋趁機多次伐夏。西夏抵禦成功並擊潰宋軍,但是橫山的喪失讓防線出現破洞。金朝崛起並滅遼、北宋,西夏改臣服金朝,獲得不少土地,兩國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夏仁宗期間發生天災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過改革後,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然而漠北的蒙古帝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最後於1227年8月28日亡於蒙古。

西夏屬於番漢聯合政治,以党項族為主導,漢族與其他族群為輔。制度由番漢兩元政治逐漸變成一元化的漢法制度。西夏的皇權備受貴族、母黨與權臣等勢力的挑戰而動盪不安。由於處於列強環視的河西走廊與河套地區,對外採取依附強者,攻擊弱者、以戰求和的外交策略。軍事手段十分靈活,配合沙漠地形,採取有利則進,不利則退,誘敵設伏、斷敵糧道的戰術;並且有铁鹞子、步跋子與潑喜等特殊兵種輔助。經濟方面以畜牧業與商業為主力,對外貿易易受中原王朝的影響,壟斷河西走廊與北宋的歲幣為西夏經濟帶來很大的幫助。

西夏是一個佛教王國,興建大量的佛塔與佛寺,以承天寺塔最有名。然而也是崇尚儒學漢法的帝國,立國前積極漢化;雖然夏景宗為了維護本身文化而提倡党項、吐蕃與回鶻文化,並且創立西夏文、立番官、建番俗等措施;但自夏毅宗到夏仁宗後,西夏已經由番漢同行轉為普遍漢化。文學方面以詩歌和諺語為主。在藝術方面於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有豐富的佛教壁畫,具有「綠壁畫」的特色。此外在雕塑、音樂與舞蹈等方面都有獨特之處。

遷移與割據夏州 编辑

西夏由党項族所建立。党項族是羌族的一支,帶有鮮卑的血統。唐朝時居住在四川松潘高原一帶,是唐朝的羈糜州之一。當時分有八部,以拓跋氏最為強盛。吐蕃於唐朝安史之亂後占領河西一帶,並且壓迫党項。唐高宗時期,党項首領拓跋赤辞在唐朝幫助下遷移到陝北一帶,奠定党項興起的根據地。881年占據宥州的平夏部拓跋思恭因平黄巢之亂有功,被唐僖宗封为夏州節度使,賜號定難軍。協助收復長安後又封夏国公,賜姓李,領有夏銀等地,夏州政權(正式稱呼是夏州節度使或定難軍)形成一個割據陝北的籓鎮。五代十國時,夏州政權避免介入中原各勢力間的內鬥,向五代與北漢稱臣以鞏固在陝北的勢力。然而後唐時,唐明宗意圖將延州節度使安從進與夏州節度使李彝超對調以併吞夏州政權。李彝超極力反對,成功擊退安從進率領的後唐軍,在北宋初年時累積雄厚的實力。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後,夏州政權首領李彝殷向北宋稱臣,並且多次協助北宋對抗北漢。當北宋陸續平定南方各國後,宋太宗開始將目光放在北方,有意削除夏州政權。此時李氏家族反對李繼捧擔任夏州節度使。982年宋太宗招李繼捧與其族人遷居開封,命親宋的李克文繼任之,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李繼捧族弟李繼遷不願投降宋朝,率族人逃往地斤澤(今陝西橫山縣東北)抗宋。984年宋將尹憲、曹光實擊破夏軍。隔年李繼遷由弱轉強,攻破宋軍後陸續收復銀、夏等等夏州領地。990年被遼朝遼聖宗冊封為夏國王,即被追尊的夏太祖。宋廷採取以夷制夷方式,派李繼捧回任夏州,招撫李繼遷任銀州,並對此二人賜姓趙。不久李繼遷又叛,於996年擊退宋將李繼隆率領的五路大軍。在鞏固夏州領地後,一直努力西擴河西,最後於1002年第三次攻打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時成功攻下,改名西平府。宋朝至此無力圍堵,於隔年承認李繼遷領有夏州領地。李繼遷陸續占領涼州(今甘肅武威縣)等河西重鎮,擊退與宋朝聯手的河西涼州吐蕃六谷部。兩年後李繼遷被六谷部首領潘羅支襲擊而亡,其子李德明繼位,即被追尊的夏太宗。

興慶立國 编辑

 
西夏文活字印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典普贤行品》

李德明繼位後,因為國土快速膨脹,為了穩固國力以抵禦四方敵國,有意與宋和談;而北宋對外戰事也由擴張轉為和平,與遼朝簽署澶淵之盟後也希望西北也能穩定下來。最後雙方於1006年雙方簽署景德和議。李德明為了維護自身獨立,東和宋朝,北附遼朝,並讓太子李元昊迎娶遼朝的興平公主。對內方面,李德明定都興州(今宁夏银川东南),採取保境安民、注重生產的策略。並且請求北宋於保安軍(今陝西丹縣)設置榷场,聽許兩國貿易。此外積極西征河西,1028年派太子李元昊攻下甘州(今甘肅張掖縣),甘州回鶻首領夜落隔通順自殺,降服吐蕃六谷部首領折逋游龙钵。而後又奪肅州,降服瓜州歸義軍的曹賢順。至此夏州政權國力大盛,為日後李元昊稱帝立國建立穩固的基礎。1032年李德明去世,其子李元昊继位。

李元昊繼位後完成河西走廊的佔領,並且積極準備脫離宋朝獨立建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以北魏王室後裔自居。採楊守素的建議,以避父諱為由,改宋朝年號明道为显道,以建立自己的年號。隨後建宮殿,下禿髮令,恢復故俗,都興慶府,設文武二班,立軍名,用兵制,創造西夏文,改定禮樂等。

1038年11月10日(大庆三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稱帝,即夏景宗,改年号为天授礼法延祚,定都興州並改稱為興慶府,国号“大夏”,亦称西夏,至此西夏正式立國。夏景宗霸氣縱橫,脫離對北宋、遼朝的臣屬關係。為了要獨霸西方,他四處擴土,先後和宋遼開戰,為西夏武力顛峰的時候。

夏景宗於隔年採取聯遼抗宋的戰略不斷入侵宋邊境,並且要求宋朝承認西夏獨立。當時北宋在橫山山脈一帶建立不少堡壘,不過東方重鎮延州防禦薄弱,守將范雍無能。1040年夏景宗發動三川口之戰,率10萬大軍包圍延州,於三川口襲擊宋將劉平、石元孫的援軍,最後夏軍因大雪而解圍撤退。宋廷面對西夏大舉入侵,派夏竦為正使、韓琦與范仲淹為副使經略西夏。當時宋軍兵多於西夏,但是不擅野戰、補給也不易,主攻的韓琦與主守的范仲淹對此爭執不斷。1041年夏景宗發動大軍包圍宋朝西線的渭川、懷遠一帶,韓琦不聽派范仲淹建議派大將任福率大軍救援懷遠,夏景宗引誘至埋伏地好水川口襲擊,此即好水川之戰。此後宋廷轉為防禦,改派陳執中、夏竦經略,並且建立四路防線。1042年西夏謀臣張元建議避開宋防線,繞道奇襲京兆府(長安)。同年夏景宗於防線薄弱的涇原路發動定川寨之戰,於定川寨包圍殲滅宋軍,目標是長安,但另一路遇到原州景泰的阻擊而罷。宋夏戰爭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雙方簽訂慶曆和議,宋朝承認西夏的割據地位,給予若干財物茶葉,封夏景帝為夏國主。西夏對宋稱臣,但對內依舊稱帝,實際上仍然是獨立的國家。

西夏擊敗宋朝後,自稱西朝,稱遼朝為北朝。遼朝遼興宗不滿西夏壯大,意圖再度壓服之。1043年在慶曆增幣后,遼興宗為報答宋朝,以國內西南部的党項叛附西夏為由,於隔年冬率大軍伐夏。西夏求和不成,採取堅壁清野方式擊潰遼軍。戰後四年夏景宗去世之際,遼軍又於1049年來犯。夏軍極力抵抗,最後雙方和談而止。

夏景宗建國西夏並推行中央集權,雖然鞏固了帝權,但同時與貴族的矛盾進一步加深。他獨裁專制、日益驕淫並且貪好女色。後宮之亂引來貴族衛慕氏的叛變(1034年)。又中种世衡的反間計而錯殺野利旺榮與野利遇乞,並且迷戀迎娶野利遇乞的妻子沒藏氏,生李諒祚。太子李寧林格與夏景宗因廢母(野利皇后)奪妻(沒移皇后)之仇,被沒藏氏的弟弟沒藏訛龐教唆刺殺夏景宗。夏景宗死後沒藏訛龐殺太子,立兩歲的李諒祚繼位,即夏毅宗。

母黨專權 编辑

夏毅宗與夏惠宗時期時,夏廷對內進一步鞏固統治,對外常與宋遼兩國處於戰爭與議和的狀態。夏毅宗繼位時年幼,由其母没藏太后與沒藏訛龐专政。當時辽朝遼興宗再度攻打西夏,最後西夏向辽朝称臣。没藏太后荒淫好色,多次勾結外人,其中李守貴與吃多己多次爭寵。最後李守貴殺太后與吃多己,事後也被沒藏訛龐所殺。沒藏訛龐又將其女許配夏毅宗以控制小皇帝。1059年夏毅宗參與政事,沒藏訛龐密謀刺殺夏毅宗,後被夏帝誅殺全家。親政後,夏毅宗娶協助他剷除沒藏訛龐的梁氏,任用梁乙埋與景詢等人。對內整治軍隊使地方軍政分立,文武官員互相牽制,提倡漢文化與技術,廢行蕃禮,改用漢儀,並於1063年改姓為李。對外方面,與宋重新劃定邊界,恢復榷場,貿易正常化。對吐蕃多次戰事,占領河湟與青海一带,於1063年招撫西域城(今甘肅定西縣)吐蕃首領禹藏花麻。夏毅宗的改革對以後各朝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於1066年與北宋作戰時受箭傷,兩年後去世,由其子7歲的李秉常即位,即夏惠宗。

1081年宋神宗命李憲率領五路宋軍伐夏,西夏梁太后採取誘敵深入、斷其糧道,最後只讓北宋奪得蘭州。

1082年年宋軍採取碉堡戰術,派徐禧興建永樂城,以步步逼近興慶府。西夏梁太后緊急率領30萬大軍突襲攻陷此城,北宋至此暫停伐夏,史稱永樂城之戰

由於夏惠宗年幼,由其母梁太后掌握大權,形成了以梁太后與梁乙埋為首的母黨專權。母黨大力發展其勢力,提倡番禮,重用都羅尾與罔萌訛,排擠夏景宗的弟弟嵬名浪遇等反對派。1080年,夏惠宗最後在皇族嵬名氏的協助下得以親政。夏惠宗崇尚漢法,下令以漢禮藩儀,遭到梁太后為主的保守派極力反對。對此,夏惠宗想用大臣李清策的建議,將河南地區歸還宋朝,以利用宋朝削弱外戚勢力。不料機密洩漏,梁太后殺李清策,幽禁夏惠宗。梁太后此舉引來皇黨、仁多族的叛亂,連吐蕃禹藏花麻都向宋朝請求派兵攻打梁太后。此時宋朝正值宋神宗王安石變法而國力增強,並在1071年由王韶於熙河之戰占領熙河路,對西夏右廂地區造成威脅。1081年宋神宗聽從种諤建議,趁西夏內亂之際,以李憲為總指揮發動五路伐夏,目標興慶府。梁太后採取堅壁清野策略,襲擊糧道以粉碎五路宋軍,宋軍最後只奪下蘭州。隔年年宋軍採取碉堡戰術,派徐禧興建永樂城,步步壓縮西夏在橫山的軍事空間。梁太后趁永樂城新建之初,率30萬大軍包圍攻陷,宋軍慘敗,史稱永樂城之戰。西夏雖然多次擊潰宋軍,但與宋朝貿易中斷使經濟衰退,戰事頻繁又大耗國力,人民不滿。梁太后與梁乙埋最後於1083年讓夏惠宗復位,以平和矛盾,然而夏惠宗依舊沒有掌握實權。梁乙埋去世後,政權轉由其子梁乙逋掌握。1086年夏惠宗在憂憤之下去世,由3岁儿子李乾顺即位,即夏崇宗。

此時西夏政權又落入小梁太后及梁乙逋手中。宋朝宋哲宗時期,知渭州章楶建議對西夏採取經濟制裁與碉堡作戰,其後為了實踐這套戰術,他在公元1096年於西邊的渭川修建平夏城與灵平砦,並且多次擊退夏軍。隔年宋軍攻入東邊的洪州、鹽州。1098年小梁太后偕同夏崇宗猛攻平夏城而敗,大將嵬名阿埋與妹勒都逋均被擒,史稱平夏城之戰。宋軍隨後興建西安州與天都寨,打通涇原路與熙河路,秦州變成內地。宋朝控制橫山地區後,西夏處境日益艱困。1099年在遼朝遼道宗的周旋下,宋夏再度和談,西夏向宋朝請罪而終。西夏在母黨專權的十年裡,梁乞逋依仗「梁氏一門二后」的威勢,連連發動与北宋和辽朝的战争,使西夏蒙受嚴重損失。他經常在朝廷上向眾大臣誇耀自己的功勞,認為西夏連年出征,主要就是讓宋朝屈服,只有這樣才能使西夏獲得和平。環慶之戰時,梁乙逋被小梁太后制止出征而懷恨在心。他意圖叛變,但是事機敗露。小梁太后命嵬名阿吳、仁多宗保與撒辰率兵逮捕處死。小梁太后親自專權後,為了加強對宋朝戰事,多次向遼朝請求援軍被拒。遼廷對小梁太后極度反感,認為遼夏戰爭是由她引起,而小梁太后因多次被拒也惡言相向。1099年夏崇宗親政在即,但「梁氏專恣,不許主國事」。遼朝遼道宗派使至西夏,用毒藥毒死小梁太后。至此長期的太后專政終止,西夏皇帝得以親政。

外和內憂 编辑

1099年夏崇宗亲政后采取依附辽朝,與北宋修和的策略,逐年減少战争。對內推廣漢文化,注重經濟,使得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宋朝宋徽宗時期,宋廷執行「紹盛開邊」政策。1114年童貫經略西夏,率領六路宋軍(包含永興、秦鳳兩路)伐夏。雖然西夏多次擊敗劉法、劉仲武與种師道等宋將,但宋軍也攻陷不少堡壘。最後西夏緊急向遼朝請求周旋,到1119年宋軍才率軍而退,夏崇宗再度向宋朝表示臣服。此時西夏國勢不如以往,而北宋也瀕臨崩潰邊緣。

1115年金朝興起,三國鼎立的局面被破壞,遼朝、北宋先後被滅,西夏經濟被金朝掌控。1123年退往漠北的辽朝遼天祚帝有意逃往西夏,金朝將領完顏宗望勸誘夏崇宗捕捉辽帝,許以下寨以北、陰山以南的遼地,並以進攻西夏為脅。夏崇宗答应条件,轉而連金滅遼,从此西夏归服金朝。1125年遼朝亡後,金朝約西夏夾攻北宋,並且給予宋地為誘餌。西夏占領天德軍、雲內等地後,1126年又被金朝強占,並且被強索河東八館之地。金朝為了補償西夏,同意占領陝西後將橫山地區歸還,但又違約。這些都讓金夏關係處於不信任的狀態。然而西夏與南宋隔絕,又讓西夏只能依賴金朝的經濟。這些都使得西夏對金朝維持鬆弛的和平,最多只有小規模的戰事。1141年金朝同意設置榷場,一度開放鐵禁。但是金世宗時不願以紡織品換取西夏的奢侈品,採取貿易緊縮的方式,到十年後才恢復正常貿易。夏崇宗於1139年去世後由其子李仁孝繼位,即夏仁宗。

夏仁宗時期是西夏的文化思想的發展到達高峰,對金朝大致上處於和平狀態。但是他重文輕武、務虛廢實的方式,使西夏軍力逐步走向衰落。宋朝降將任得敬才智均佳,陸續平定1140年夏將蕭合達叛變與隔年的山讹首領慕洧、慕濬投奔金朝之亂,備受夏仁宗重用。1143年發生大饑荒和地震,民不聊生,哆訛等人於威州、靜州與定州發動民變,夏仁宗又派任得敬平定。任得敬因被重用而野心膨脹,受晉王李察哥推薦入京。1156年李察哥去世後掌握政權,擴大私有勢力。1160年被封為楚王,出入等同皇帝。任得敬有意篡位,他以靈州為都城,1170年又迫夏仁宗給予靈州、西夏西南等領地。然而屢次不受金廷支持,任得敬與其弟任得聰等人陰謀叛亂。夏仁宗在金朝的支持下成功撲滅任黨,這個掌握政權二十年的權臣終於被拔除。夏仁宗於1143年的民變後,為了促進經濟穩定而推行改革。他改良地租和賦稅制度;發展教育,實行科舉;推崇儒術,以科舉取仕,這些措施對抑制世家大族有一定的作用;改革禮樂和法律。到天盛年間出現了盛世。1193年夏仁宗去世,子李純佑立,即夏桓宗。

夏桓宗基本上依循夏仁宗的國策,對內安國養民,推行漢法儒學,對外與金朝和好。但是,此時西夏過於安逸,軍力大大衰減。不久,北方的蒙古帝國興起,打破金宋與西夏三國鼎立的地位。夏仁宗的弟弟越王李仁友在挫敗任得敬之亂有功,去世後其子李安全上表請求表彰其父功勳與承襲王位。然而夏桓宗不但不同意,還降其為鎮夷郡王。李安全不滿,遂萌篡奪帝位之心。1206年與夏桓宗之母羅太后聯合廢夏桓宗,自立為帝,即夏襄宗。不久,夏桓宗去世。

蒙古入侵與亡國 编辑

西夏與漠北鄰國克烈部的關係十分友好,但是蒙古部的鐵木真崛起後開始威脅克烈部,成為西夏晚期的外患。1203年克烈部被鐵木真攻滅,其領袖王汗之子桑昆逃往西夏。兩年後,鐵木真率軍攻打西夏,掠奪西夏邊界城市而去。夏桓宗為擊退外患,改興慶府名為中興府,取夏國中興之意,實際上西夏反而壟罩在蒙古的威脅之下。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帝國,即成吉思汗,後被尊稱元太祖。成吉思汗為了要攻滅敵國金朝,勢必要切斷金夏聯盟,所以西夏成為他的目標之一。隔年夏襄宗奪位不久,成吉思汗率大軍攻破西夏要塞斡羅孩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境),因各路夏軍奮力抵抗而擊退之。1209年蒙古降服高昌回鶻,河西地區也暴露在蒙古威脅之下。蒙古第三次征夏即自河西入侵,出黑水城,圍攻斡羅孩關口。夏襄宗派其子李承禎率軍抵抗失敗,夏將高逸被俘而死。蒙軍又攻陷西壁讹答守備的斡羅孩城,直逼中興府的最後防線克夷門。夏將嵬名令公率軍伏擊蒙軍,最後仍被蒙軍擊潰。中興府被蒙軍圍困,夏襄宗派使向金朝金帝完顏永濟求救,但是金帝拒絕,還以鄰國遭攻打為樂而坐視不救。最後夏襄宗納女請和,貢獻大量物資,並且附蒙伐金。

夏襄宗附蒙伐金後,對金朝進行長達十餘年的戰爭,使雙方損失很大。國內方面,西夏百姓十分贫困,經濟生產受到破壞,军队衰弱,政治腐败。夏襄宗本身也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1211年齊王李遵頊發動宮庭政變,廢夏襄宗自立為帝,即夏神宗,史書稱為状元皇帝。夏神宗不顧國內大臣反對,仍然堅持附蒙抗金,金宣宗也多次反擊之。此時西夏國內社會經濟凋蔽,民變不斷。1216年因為西夏不肯幫助成吉思汗西征,次年成吉思汗率軍第四次进攻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任守中興府,自己逃至西京靈州。最後李德任派使向蒙古和談才終戰。1223年由于夏神宗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次子李德旺(原太子李德任被廢),即夏獻宗。此時夏廷已經認清蒙古將會滅亡西夏,夏獻宗決定採取聯金抗蒙的策略,趁成吉思汗西征時派使聯合漠北諸部落抗蒙,以便鞏固西夏北疆。當時總管漢地的蒙將孛魯(木華黎之子)察覺西夏的意圖,於1224年率軍從東面攻入西夏,攻陷銀州,夏將塔海被俘。隔年成吉思汗得勝返國,同時率軍攻打沙洲,但夏將籍辣思義極力防守。最後夏獻宗同意蒙軍條件請和,蒙軍撤退。

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獻宗沒有履約及接納蒙古仇人為由,越大漠向西夏出征,此即蒙古滅西夏之戰。成吉思汗與速不台率大軍逼降黑水城(今內蒙額濟納旗),而後成吉思汗屯軍渾垂山(今甘肅酒泉北)避暑,並令速不台率別部迂迴攻入撒里畏吾兒(即黃頭回紇)與西蕃邊部(吐蕃諸部)等部。成吉思汗派忽都鐵穆兒、昔里铃部、察罕等將先後攻下肅州、甘州與沙州(1227年淪陷),大軍前進至涼州並降伏守將斡扎篑,至此河西走廊全數淪陷。夏獻宗憂患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睍繼位,即夏末帝。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軍穿越沙漠,攻占應理(今寧夏中衛)進軍黃河九渡渡過黃河,主力逼近廢太子李德任守衛的西平府靈州。夏末帝派嵬名令公率軍與李德任會合,蒙夏雙方於凍結的黃河決戰,此役西夏軍死傷慘重,最後城陷被殺,但蒙軍也受損不少,成吉思汗駐守鹽州川(今陝西定邊花馬池)休整軍隊。1227年,成吉思汗此時將目標訂為攻佔西夏退路,並迂迴侵入金朝關中。他命蒙軍(應為蒙將阿術魯率領)包圍中興府(今寧夏銀川),並且率軍西南渡河攻下西夏積石州(今青海循化),與早已入侵西夏西南的速不台會合,陸續拿下西夏西寧(今青海西寧)、臨洮府(今甘肅臨洮)、金朝德順(今甘肅隆德)等西夏與金朝領地。同年6月,成吉思汗駐夏六盘山,又南下攻取金朝秦州(今甘肅天水),逼近關中京兆府(今陝西西安)。1227年夏末帝在中興府被圍半年後投降蒙古,西夏灭亡。成吉思汗此时已病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而後诸将遵照成吉思汗遗命将夏末帝杀死,並且殺盡西夏宗室。而中興府百姓因蒙将察罕的勸諫而沒有被屠城。

金(1115年 - 1234年) 编辑

女真族,唐朝时称黑水靺鞨,生活在黑龙江一带,以渔猎为生。辽朝长期向女真人索要珍珠,和狩猎用的“海东青”,鱼肉女真百姓,终于导致女真起义。女真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取得宁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战胜利后,于辽天庆五年(1115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灭辽和北宋 编辑

 
金滅遼與北宋形勢圖

金建国后,就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后来宋、金“海上之盟”。1125年,辽的燕京被攻下,天祚帝被金军俘获。

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挟灭辽国之威,很快大举南下,于金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攻打北宋王朝,攻破宋首都开封,虏宋徽宗、宋钦宗。宋室南迁,北宋灭亡。以后金与南宋多次交兵,南攻与北伐,均无力改变南北对峙的局面。金在与南宋、西夏并立期间,迫使西夏南宋臣附,成为当时中国名义上的中央政权。

确立中央集权 编辑

金太宗死后,由金太祖的孙儿金熙宗继承帝位,熙宗继位后,金宋两国渐渐平和,但熙宗本人暴躁,最后被堂弟完颜亮行弑而死。完颜亮继位,是为海陵王。海陵王继位后,对宗室猜忌甚深,金太宗的后代差不多全被海陵王杀尽。而海陵王其中一项重大政绩,就是把首都迁至燕京,是为中都城。

海陵王迁都,实际上是为了攻伐南宋铺路,但是加上其他政治措施,为未来的金确立中央集权制打下基础。

金海陵王完颜亮即位之后,便一心一意图谋消灭南宋,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因此在1152年拆毁旧都上京会宁府,并在燕京(今北京)用拆自上京的宫室建材营建新都,甚至计画进一步南迁北宋故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1161年5月,金廷遣使赴宋要求重划国界,意在寻衅,南宋也开始积极备战。次年6月,海陵王御驾亲征,率号称百万的大军开赴汴京。1162年9月,金军兵分四路,沿著金宋国界大举南侵。东面军分成海路跟陆路两股,陆路军由海陵王亲自率领,自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县)渡过淮水直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海路水军则直攻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西路另有两股大军分别自陕西跟河南攻向四川及湖北,10月,金东路军渡淮,所到之处,宋军一败涂地。该月下旬,金军攻陷和州准备渡江。但就在这时,东路水军在胶西(今江苏省胶县)被宋将李宝的水军歼灭,而海陵王的堂弟完颜褒(就是日后的金世宗完颜雍)也在东京辽阳府自立为帝。虽然如此,海陵王仍然命令部下继续做渡江的准备。11月8日,海陵王出动25万大军渡江,但是先遣部队在采石被虞允文击败,船舰也被宋军烧毁。海陵王心有不甘,下令移师扬州强渡长江,但是由於部下恐惧再遭败绩,於是发动兵变杀死了海陵王。自此之后金军再也不敢图谋彻底消灭南宋。

当海陵王南侵的时候,任东京辽阳府留守的宗室葛王完颜雍起兵,自称皇帝,是为金世宗。

世宗的治绩为称为大定之治。世宗一反海陵王的残暴,使金国政治安定下来。海陵王的南征失败后,宋室的北伐声音再次高涨,世宗能把宋的军队击退,稳住金朝的统治。

金世宗死后,由於太子完颜允恭早逝,故立允恭的儿子完颜璟即位,是为金章宗。章宗即位后,金国政治汉化甚深,同时亦慢慢衰落下来。因为章宗一朝,章宗宠信皇妃李氏以及李氏外戚,使李家权势日盛。

衰落灭亡 编辑

 
13世纪初的金与蒙古诸部

金章宗去世时没有儿子,由皇叔卫王完颜永济继位,是为卫绍王。卫绍王一在位,立即清除李氏势力。蒙古高原地区原本臣服于金,金朝一直对草原诸部采取“减丁政策”,不过随着金的衰落,形势开始出现转变。13世纪初,随着蒙古族逐渐强盛起来,蒙古不再向金进贡。卫绍王早年曾与成吉思汗会面,被认为虚弱无能。蒙古打算进攻金国,先向臣属金的西夏进攻,金不肯出兵援救西夏,最终导致西夏向蒙古屈服。蒙古消除了后顾之忧后,大举入侵金国,屡败金兵。

卫绍王在1213年被大将纥石烈胡沙虎所杀,胡沙虎拥立章宗的庶兄完颜珣继位,是为金宣宗。胡沙虎在同年被杀。 蒙古大军入侵,1214年蒙金和议成,可是宣宗随后宣布迁都开封,引来河北军民不安,蒙古更以此为藉口再次入侵。1215年蒙古军攻陷中都,陆续攻占河北各地,辽东及上京等地又为耶律留哥及蒲鲜万奴占据,金国的主要统治区只余下河南、淮北及陕西一带。

面对当前危局,金统治者错误地选择了断绝与西夏来往、进攻南宋、抗击蒙古的战略,导致三面树敌,自我孤立,形势急转直下。由於成吉思汗后来为了报仇而亲率主力远征中亚,金才暂时得以喘息。

金哀宗即位后,金与西夏修好,然而为时已晚,两国早已两败俱伤。蒙古在1227年灭西夏后即全力攻金,在蒙宋夹击之下,金朝于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