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悠久,常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遠古人類遺址距今約170萬年。

中国的气候 编辑

中国气候分类
中国气候分类

中国常年受季风影响,降水南多北少。而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则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在这片土地上,秦岭—淮河是一条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在秦岭以南,降水量较多,多为水田,种植稻米,单产较高,因而能够维持更多人口的生活。而在北面多为旱地,它们在中国文明的早期比较发达,然而后来衰落了。另一条分界线则是长城,它将农耕区与游牧区分隔开来,很明显是在中国人修建用来抵御说阿尔泰语的草原游牧民族的进攻[1]

这样的气候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在中国古代,中国的农业形成了南稻北麦的格局,而由于季风进退的不稳定,大河常常发生洪灾,全国旱涝灾害多发,而位于大河周边的农耕区也深受其影响。修建水利工程、治理洪涝要求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同样年年的农业收成也影响着社会稳定。

中国的种族 编辑

1927年在北京附近的山洞里发现了北京人的骨骼残骸。北京人大约生活于公元前四十万年以前,已能制造工具,其体质特征与各现代人种相比更符合蒙古人种的特征。[2]1930年,山顶洞人,或称上洞老人也在北京周口店被发现。1964年,中国学者们又发现了蓝田人。2003年,一种名为田园洞人的早期亚洲现代人被发现。但是这些猿人之间的关系现在还无法肯定,因此普遍认为中国人也起源于非洲,并得到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支持[3]

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古至今,中国的主要地区,甚至于整个东亚,几乎都为蒙古人种所占据,蒙古人种相对四肢较短,眼睑肥厚细长,肤色淡黄至深棕皆有,头发为黑色且不卷曲,脸庞扁平,黑眼睛,为黄种人。[4]而在东亚的西面,是印度与伊斯兰文明两位邻居。他们多是白色人种,或也可称作是高加索人种。

中国的语言 编辑

在东亚最大的语系是汉藏语系,而在汉藏语系之中,汉语是最大的一种语言。最初,说汉语的人居住在中国的黃河及長江流域,后来他们四处迁移,分布开来,同时吸收了其他文化和语言中相近的成分,最终在今中国全境和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分布。在这一过程中,汉语分化为几种互不相通的方言,北方有北方官话,上海有吴方言,福建有闽方言,客家人分布的地区有客家话,广东则有粤语,但秦始皇时统一推行的汉字仍将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联系起来。[5]

另外有阿尔泰语系,他们是在今天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居住的古代各民族的主要语言。由于日语和朝鲜语与阿尔泰语系的语言结构很相似,今天的朝鲜人和日本人就可能是使用阿尔泰语的游牧民族的后裔。[6](但同样有观点认为,日语是属于独立语系,但也有人认为促成日本文化剧烈转变的弥生文化是由中国人带入日本的,更有人举出徐福东渡的传说[7],而近来的基因测验,的确印证了日本九州岛的人口与中国山东及东南地区的人口有相当的近缘性[8],因而日本人似乎不仅仅只是操通古斯语的游牧民族的后裔)

此外还有南岛语系,台湾土著居民的语言属于该语系。(但福建移民的闽南语仍为汉语系)[9]

中国是什么? 编辑

话语即权力

—福柯

“有的民族以自己的历史为耻,有的民族简直没有历史可言,有的民族则因为自己的历史核心空无一物而忧心”,哈罗德·伊萨克(Harold R.lssacs) 在 《族群》(ldols of the Tribe) 一书中曾经如此说,接下来,他又说道,唯有犹太人可以建立认同,因为他们靠的“只是历史,而且靠着历史才能得以存活至今”。可是,“华夏/中国”的历史却不同,它不是缺乏历史,而是历史太多,它不是只有一个历史,而是拥有好多个彼此交错的历史。[10]

—葛兆光

有人在知乎上提问:为什么在维基百科上中国是历史、文化与政治上的中国。[11]而许倬云先生的一位朋友则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直白也更一针见血的问题:“我”究竟是谁?“中国人”?“汉人”?“唐人”?“华人”?或者按照外国人称呼我们的名称,例如契丹(Kitahai/Cathay)?支那(Sina/China[12])?桃花石?鞑靼?[13]

的确,作为一个拥有“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等种种称呼的中国,实在难以用一言两语就界定清楚。而这片土地上的人自然也会有种种疑问。

此外,在这个问题下,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也会受到质疑。有的人甚至会直接采取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援引本迪尼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之语,试图干脆解构这个概念。尽管本迪尼克特·安德森的理论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且存在一些问题。[14]

但以上这些问题并不是本书所能解决的,它应当是本书所有读者及编者的共同问题。毕竟如葛兆光先生语:“讨论这一问题,既可以从今溯古,来论证国家合法性,也可以从古到今,以理解历史合理性;它可以是一个政治话题,也可以是一个历史话题, 它可能惹出民族(国家)主义情感,也可能培养世界(普遍)主义理住。在涉及“国家”“民族”和“认同”的时候,“历史”就开始像双刃剑,“论述“的分寸显得相当微妙,关键在于史家以什么立场、取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15]面对如此复杂的中国历史,望诸君共同思考,互相理解,达成一部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共同的历史”。

参考文献 编辑

  • 许倬云:《说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注释 编辑

  1.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10
  2.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5
  3. 分子生物学支持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腾讯科学
  4.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6
  5.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6-7
  6.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7-8
  7. 许倬云:《说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7
  8.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0
  9.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8
  10. 葛兆光:《附录 〈说中国〉解说》,载于许倬云:《说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1. 为什么维基百科上的“美国”“日本”等国词条都是“国家”,而“中国”词条却是所谓“文化历史上的”?—知乎
  12. 有人认为China是秦(Ch'in,汉语拼音为Qin)的音变,有人则认为是契丹(Kitahai)的音变。
  13. 《自序 我们究竟是谁?》,载于许倬云:《说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4. 关于本迪尼克特·安德森的民族主义理论的问题,可参见 邹赞,欧阳可惺:“想象的共同体”与当代西方民族主义叙述的困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月,第31卷,第1期
  15. 葛兆光:《附录 〈说中国〉解说》,载于许倬云:《说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