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俄國革命
俄國革命包括俄羅斯以下的歷史事件:
1905年俄國革命是一連串罷工和反對尼古拉二世政府的暴力事件。 1917年俄國革命分為兩個階段: 二月革命令尼古拉二世遜位,羅曼諾夫王朝滅亡。 十月革命的結果就是布爾什維克奪得統治俄國的權力 第三次俄國革命 (1918-1922年) 是反對布爾什維克與白軍的一場無政府主義的革命,事件包括喀琅施塔得叛亂 (Kronstadt Rebellion),可參見俄國內戰。 俄國二月革命 (俄語:Февральская революция) (按照格里曆便稱為三月革命) 在1917年3月8日 (儒略曆2月23日;除了特別註明,下列日期一律用西曆顯示) 於俄羅斯發生的民主革命,是俄國革命的序幕。其即時結果就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遜位,俄羅斯帝國滅亡。革命中沙皇失去權力,而且有大約一千五百至二千人在混亂中被殺或受重傷。繼而統治俄國的新政府是自由主義者與社會主義者的政治聯盟俄國臨時政府,用以謀求政治改革及創造一個以民主選出的行政部門與立憲會議。
革命導火線:戰爭的影響
编辑革命爆發的原因,其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俄國經濟的破壞,以及人民對沙俄政府專制統治的不滿。當時尼古拉二世自任最高統帥,率領俄軍在東線征戰;他就把政府交由其妻亞歷山大拉皇后與其他官員管理。而且,他又誤信拉斯普京,讓他令政府充滿貪污,使內政混亂。國家局勢漸趨緊張,因為俄國之參戰在後來造成很多尤其是經濟上的問題。
在一戰中,由於俄國加入了協約國一方。並且,應協約國的多次要求,為了配合西線戰事,俄軍多次主動發起攻擊,迎擊德國、奧匈帝國以及南方的奧斯曼帝國。俄軍最初略有小勝,但面對著多線作戰的窘迫局面,遭受嚴重挫敗,例如在東普魯士大敗於德軍。工廠產量下跌、鐵路系統欠缺效率以及後勤保障極其不力是俄國數次失利的原因。同時,俄軍戰術戰法陳舊落後,軍隊領導人將私人恩怨帶入戰場,導致開戰後俄軍即遭慘敗。後來應時任英国海軍大臣的邱吉爾要求,為了配合英軍的登陸作戰和緩解西線壓力,俄軍發動了夏季攻勢,遭到重大損失,人員俘虜達100多萬,國內統治岌岌可危。
到了戰爭後期,俄軍有超過一百七十萬士兵被殺,五百九十萬則受傷。逃兵者眾,將領與軍官能力平庸,以致整體士氣低落。某些部隊出戰時,竟然沒有充足的彈葯與其武器相配。
俄國後方則有嚴重饑荒,物資短缺。基於德軍的猛攻與邊境封鎖,俄國經濟最終被拖垮。擁有一些自由派成員的杜馬向沙皇建議組成類似1905年俄國革命後建立、不久後被他取消的君主立憲政府,但被他拒絕。
彼德格勒暴動
编辑1917年2月,嚴寒冬天、食物短缺、民不聊生,加上經濟崩潰,大眾起義的誘因業已齊備。結果,俄國首都彼德格勒 (原名是聖彼得堡) 的工人率先發動罷工,展開革命的序幕。3月3日,彼德格勒的大型工廠普提洛夫工廠 (Putilov plant) 工人宣佈罷工。罷工工人被解雇,引致其他工廠的罷工。由於有些示威者要求增加麵包供應,部分該廠的工人找到繼續罷工的理由。雖然示威者偶爾與政府軍隊有衝突,但首天沒有人死傷。在往後幾天,罷工工人雲集在彼德格勒,局勢漸趨緊張。3月8日,示威者為慶祝國際婦女節而舉辦一連串聚會與集會,並漸漸把活動政治化。參與者首次使用在俄國較為令人敏感的口號,例如「反對戰爭!」與「結束專政!」等。二月革命終於爆發。這次,警民衝突,引致雙方互有死傷。示威者準備好武器,搶掠警方的總部。3月10日,沙皇下令政府派出一大隊士兵到該城市清場。士兵最初擁護政府,殺害了不少示威者,但後來愈來愈多士兵倒戈相向,支持起義,令起義浪潮更趨激烈。這個時候,沙皇深感不安,於是解散了杜馬並下令選出一個臨時委員會。
沙皇退位
编辑沙皇得悉彼德格勒的示威,並決定乘火車到彼得格勒維持大局,以期改善情況。然而,他返國的真正原因是他包括獨子阿列克謝皇儲的子女染上麻疹,故此他要返回該城市附近的沙皇別墅 (Tsarskoe Selo) 陪伴他們。不過,當他到達目的地之時,迎接他的將領都異口同聲勸喻他退位。3月15日 (儒略曆3月2日) ,沙皇宣佈與他的兒子退位,並提名其弟米哈伊爾·亞歷山德羅維奇·羅曼諾夫 (Michael Alexandrovich) 大公繼承皇位。但是,由於彼德格勒內的所有軍隊站在示威者的一方,大公在3月17日拒絕皇位,俄羅斯帝國就此滅亡。彼德格勒蘇維埃首先舉行選舉,而臨時政府最初則在杜馬與蘇維埃支持下組成。俄國出現了「雙重政府」。
十月革命
编辑十月革命,也稱為布爾什維克革命,是1917年俄國革命經歷了二月革命後的第二個階段。十月革命發生於1917年11月7日(儒略曆10月25日),經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革命推翻了俄羅斯克倫斯基領導的俄國臨時政府,導致1918-1920的俄國內戰和1922年蘇聯的成立。
過程
编辑11月7日下午,2萬名赤衛隊員和士兵包圍了臨時政府——冬宮。 晚上在阿芙樂爾巡洋艦上起義成功的士兵開始炮轟冬宮。 赤衛隊員和士兵經過艱苦的拼殺於次日凌晨2點攻陷冬宮。
影響
编辑由於列寧承諾會在革命後為人民帶來和平,十月革命後,蘇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十月革命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工人階級奪權理論的一次實踐。俄羅斯十月革命使得馬克思主義在許多國家得到傳播。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序幕,直接導致了蘇聯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對抗,直至冷戰結束、蘇聯解體。
蘇俄國內戰爭
编辑蘇俄國內戰爭是1918年到1922年在蘇俄發生的一場戰爭。在蘇聯被稱為「1917年到1922年的內戰和武裝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沙俄政府崩潰,布爾什維克成立蘇維埃政府,和德國停戰。1918年3月6日,蘇德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此舉激怒了蘇俄國內和國外各種反對布爾什維克的勢力。溫斯頓·邱吉爾就曾經說必須把布爾什維克「扼殺在搖籃里」。
主要戰鬥在1920年基本完成,但直到1922年才徹底停止。其間蘇俄紅軍與白軍和波蘭、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的派遣軍展開了一系列的戰鬥。
開始
编辑蘇德停戰條約簽訂之後,英、法派軍隊佔領蘇俄的一些港口。1918年春,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支持的主要由前俄國的捷克、奧匈帝國戰俘組成的捷克兵團3萬余人嘩變,7月,控制了從貝加爾湖到烏拉爾山脈的西伯利亞鐵路。11月18日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的政府被原沙俄海軍上將高爾察克的政變推翻。高爾察克自稱「全俄的最高統帥」。
戰爭進行
编辑战争分東線、南線、西線进行。
日期 | 主体 | 行动 |
---|---|---|
1919年 | 白軍 | 3月高爾察克在西伯利亞調集40萬白衛軍越過烏拉爾山,侵入伏爾加河流域。日本干涉軍在海參崴登陸。 英法聯合艦隊進入黑海,法國海軍陸戰隊在敖德薩登陸,英國干涉軍佔領巴庫。高加索的鄧尼金得到美國10萬人的武器裝備和200名英國軍事顧問開始北進。6月底佔領察里津,7月向莫斯科進軍。10月佔領頓巴斯地區和基輔。 英國艦隊入侵波羅的海。尤登尼奇白軍於5月中旬向彼得格勒發動進攻。 |
1919年 | 紅軍 | 4月伏龍芝率領紅軍轉入反攻,紅軍第25師師長恰巴耶夫(即夏伯陽)在其中。6月解放烏法,8月解放烏拉爾,擊敗捷克叛軍。11月14日,攻佔鄂木斯克,年底在伊爾庫茨克活捉高爾察克。 11月,布瓊尼的第一騎兵集團軍進攻鄧尼金的後方。 6月下旬轉入反攻。波羅的海艦隊擊退英國艦隊。11月,尤登尼奇白軍被擊潰,退往愛沙尼亞。 |
1920年 | 白軍 | 2月初,紅軍將鄧尼金白軍主力殲滅。鄧尼金逃往國外,沙俄男爵弗蘭格爾率殘部逃往克裡木半島。6月,弗蘭格爾殘部回到烏克蘭南部,進攻頓巴斯。 4月,華蘇斯基的波蘭政府74萬人的軍隊入侵烏克蘭,5月攻克基輔。 |
1920年及之後 | 紅軍 | 1922年10月,佔據遠東部分地區的日本干涉軍被逐出蘇俄國土。 1920年9月,伏龍芝被任命為南方面軍司令員。10月,圍殲白軍10萬人。11月,攻佔刻赤,控制整個克裡木半島。弗蘭格爾流亡國外。 1920年6月,圖哈切夫斯基率領紅軍反擊波蘭入侵軍,解放白俄羅斯。7月逼近華沙。8月波蘭軍反攻。10月停戰。 |